李明寿 发表于 2023-11-14 19:15:37

发菩提心,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,也就是要发“上求

发菩提心,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,也就是要发“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”之心【原题】菩提心菩提心是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的简称。“菩提”二字,是古印度的梵语,译成汉文的意义为“觉”,即是成佛的意思,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。发菩提心,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,也就是要发“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”之心。学佛要找到佛的根,佛的根是发菩提心。“ 菩提 ” 是觉悟、智慧的意思。菩提心是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;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心;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的心;是真心;是佛心;是直心;是大悲心;是怜悯一切众生的心;是 “ 四弘誓愿 ” ;是 “ 四十八愿 ” ;是没一丝毫自己的得失利害夹杂,生为一切众生,死也为一切众生;是 “ 一向专念 ” ;是自己的真心、本性。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,真心就是至诚心,就是直心。菩提是觉的意思;菩提心是觉心,觉而不迷的意思。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是菩提心,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什么是度呢?度是帮助他、协助他的意思。帮助里面最重要的,是帮助他破迷开悟,是帮助他断烦恼,恢复清净心。菩提心是为利益众生而欲证佛境的心愿。它源於心灵深处那种自我奉献的萌动。当你在慈悲的时候,为救度众生离苦得乐,必然会生起舍我其谁的责任感,并体悟到:如果想要彻底帮助其他众生,唯一的途径是自己要证悟菩提,如此才有真正帮助他人的能力。这时就会生起求证菩提的强烈决心,发愿成佛是为了究竟利乐一切众生。在佛法的修学中,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菩提心,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。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,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,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。只有发起菩提心,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。离开菩提心,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。《华严经》上这句经文非常重要。古今许多的大德们注解经论,往往都引用这句经文,所以这句经文一般同修都能够熟知。也许我们要问,没有菩提心,修一切善业,怎么是魔业?魔是魔王,魔王的事业。各位要知道,佛菩萨修善,魔也修善,魔如果不修善,他哪有那么大的福报?经上给我们讲的魔天,魔天在什么地方?在欲界天顶!他化自在天上面就是魔天。你想想看,他的福报多大!超过了玉皇大帝。玉皇大帝在忉利天,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,夜摩天再上面是兜率天,兜率天再上去是化乐天,再往上面去是他化自在天。魔天在他化自在天之上,他也修福、也修善。跟佛不一样在哪里?佛有菩提心,他没有菩提心。没有菩提心,在我们佛门常讲,修的是痴福,也就是说他修福没有智慧,一生勤苦修善、修福,没有智慧印光大师说:“菩提心者,自利利他之心也。此心一发,如器受电,其力甚大,而且迅速;其消业障,增福慧,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。”发了菩提心,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,力量更大、更迅速。对于消除业障,增长福德智慧,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。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,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,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。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,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,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,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。发菩提心、走菩萨路、学佛做人、利益众生,这就是学佛人走的路。菩提心怎么发法?菩提心到底是什么?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跟我们讲:第一个是至诚心,第二个是深心,第三个是发愿回向心,这三心叫菩提心。心只有一个,哪有三个?各位一定要晓得,这三个是一心。“至诚心”是体,有体有用,用里面有自受用、他受用。至诚心是体,就是真诚,要用这个心,真诚心。自受用是“深心”,好善好德。“发愿回向心”就是大慈悲心,是对待众生的,对别人没有条件,大慈大悲。对自己,好善好德是清净无为,对自己要清净,对别人要慈悲。这三个是一体,是一心。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说的名词,跟《观经》不同,但是意思相同。马鸣菩萨讲“直心”,直心就是体,就是至诚心。深心跟《观经》讲的一样,自受用。他受用,他所说的是“大悲心”,就是大慈悲心,《观经》里面讲的是“发愿回向心”,说的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。故事:菩提心法铠大师在那澜陀大学时,一位男子生病了,完全没有体力。医师们束手无策,并对他说,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吃活人的肉。男子非常沮丧,心想怎么可能找到活人的肉?当法铠大师听闻此事,就跟男人说:“如果能治愈你的病,你可以取我的肉。”接着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,拿给男子,男子吃了之后痊愈。那时法铠大师尚未了悟空性,所以伤口非常疼痛,尤其当晚上躺下就寝时,更加疼痛难当。虽然如此,他完全没有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寻常,也没有任何悔恨。接近黎明时分,他进入浅眠,梦到一个相貌俊美的少年站在他面前,发出白光。

李明寿 发表于 2023-11-14 19:16:01

少年说:“这是我们应该为众生所行的菩萨事业。你的伤有多痛?”当法铠大师回答的时候,少年——其实是观世音菩萨——用手划过伤口,轻轻吹了一口气,于是法铠大师得到观世音的加持,醒来后伤口已完全愈合。没有疼痛,而他也了悟空性的本质。法称大师住在海边,被人称为“金洲上师”,也就是黄金岛的上师。阿底峡尊者跟随他十二年,在其教导之下精进修行,使菩提心深植于心。虽然阿底峡尊者跟随其上师,别人听到他们的名号时,他也会将双手合在胸前,但只要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号,他则把手合掌置于头顶哭泣。他每年都会纪念其他老师的圆寂,但对金洲上师,他每个月祭一次。弟子问他:“你对金洲其他上师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不同,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比较差?”阿底峡尊者回答,我所有的上师都达到无上的境界,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凡人,他们之间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差别。但因为金洲上师的慈悲,菩提心才能在我心中生根,因此在感恩上,我是有差别的。阿弥陀佛!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一册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发菩提心,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,也就是要发“上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