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莲社 》佛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803|回复: 7

真正想学佛 真正想入佛境界 第一个条件 就是要看破

[复制链接]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发表于 2023-1-9 17:19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-1-12 15:00 编辑

人生之难,难在放下,人生之烦,烦在计较,人生之苦,苦在执着,人之所以累,是因为你想得太多,你在意什么,什么就会折磨你,有心者无所累,无心者无所谓,懂的放下才能更好,知足才能常乐。
真正想学佛,真正想入佛境界,第一个条件,就是要看破。什么是看破?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、清楚了,叫做看破。
佛教给我们看破,要怎样才能看破?多听经,多读经。经论经典字字都是无量义,听经、读经的时候,只要你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,一切法的真相就都在眼前,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就完全了解了。
一切法的真相,你明白了、了解了,你再也不会执着,再也不会分别,表现在行为上,你决定是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。你看破了,你就会彻底放下,你在生活上,你必定会抱着这样的态度,一切随缘,绝不攀缘,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在。
在这红尘之中,看破,放下,真的很难,道理谁都明白,可是有几个人,能真的看开,虚无缥缈的东西,往往成了一生的执着。
人生的一切烦恼,归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,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,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,越来越辛苦。
智者无为,愚人自缚,人通常喜欢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,精神添加压力。所以说放下,不仅是一种解脱的心态,更是一种清醒的智慧。不管境遇如何,请放下昨日的辉煌,放下昔日的苦难,放下所有束缚你的包袱。放下了,你就会有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,重负顿释的轻松,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。
人往往拥有的越多,烦恼就越多。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,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,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。
人生的道路上,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,俗话说得好:欲壑难填。自古以来,人们都有着对金钱、美女、权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,它犹如滔滔江水,在人们内心深处澎湃,因小失大的事情,使自己遗憾终身,正因为有这样喜贪的毛病,反而失去了太多,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只有学会放下,你才能够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。对于放下,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。其实,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。处事时,该放就放,该断就断,不要因小失大。
放下是一种随其自然的心态,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,面对不同的选择,应该学会放下,学会满足,这是智者的心态,是成功的阶梯。人只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,才能迈出洒脱的一步,活出自我的风采。
忧虑来自内心,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自身。人生路上会遭遇到许多不幸,挫折,失败,打击,痛苦,孤独等,当你放下这一切时,心灵就会得到解脱,该放不放,必是大患。
同时放下不等于放弃,只有懂得衡量事物间的利弊得失,不过于强求自己,不过于委屈自己。一味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不但会迷失自我,也会徒增烦恼。可见放下是为了更好地选择。
佛教中所说的放下,不是说什么都不要,而是说究竟要什么,要多少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正如利奥罗斯顿说过:你的身躯很庞大,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。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,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,多余的追逐、多余的幻想只会增加一个人生命的负担。而人生苦短,必须学会放下,才能身心清净享受真正的人生快乐。
在人生路途上,我们要放弃沉重的欲望,放下过度的需求,舍弃不必要的执着,还自己一片纯净的天空。修习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,就无法出生死轮回
只有懂得放下自我,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。佛教有一个故事,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位婆罗门两手各拿了一大朵花前来献佛,佛陀大声地对婆罗门说:放下!
婆罗门听从指教,将左手拿的那个花朵放下,佛陀又说:放下!
婆罗门将右手的花朵也放下了,佛陀又说:放下!
婆罗门无奈地回答:我已经两手空空,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放下了,为何还要我放下?佛陀听了他的话说: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朵,而是让你放下六根、六尘和六识。只有当你将这些都放下时,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。当断不断,反被其乱。我们应该保留生命中最纯粹、最有价值的部分,放弃累赘,调整心态,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人生短短几十年,转眼即逝,一旦选准了目标就要追求。但是,当目标不适合自己时,应果断豁达地放弃,懂得以理性来面对一切,这样才能够柳暗花明。
懂得放下执着,才能获得新生力量,才会赢得更多的回报。放下是另一种方式的拥有,学会了放下,不管面对什么事情什么现象,你的心永远那么平静,永远那么清净,这叫解脱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9 17:21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曾有人说:世事愚人,追逐功名迷本性。云山忘我,抛开得失现天真。
其实禅宗里有很多公案,都是讲教人放下的例子:如禅宗二祖慧可,为断臂求法,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。达摩说:把心拿来,我给你安。这就是教他把心放下,所以慧可才开悟。
另一个是当年六祖慧能受传五祖衣钵向南去后被慧明等弟子追赶,当慧明要抢回衣钵时,才醒悟到不是为衣钵而来,而是为法而来,这时六祖才出来为他开示说:不思善,不思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意思是叫他抛弃人我,把善恶念头都放下,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。
其实,人世纷繁,法事俗务,名利地位,私心欲念,声色犬马,该放下的就得放下,什么都抓在手里,其实是累赘。不少功成名就之人,或捐资济世,或甘于淡泊,既能入世,又能出世,勇于并舍得放下;他们在放下的同时,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,这种幸福或许是无形的,却是隽永的,更高层次的。
人的一生,要历经千万门坎,打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,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,我们会经常碰壁,或不得不伏地而行。
现实生活是残酷的,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。有时候,你必须面对现实,学会低头示弱,说得俗点,也就是该低头时就要低头。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尊严。低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。要知道,敢于碰硬,被视为有骨气。若一味地有骨气,到头来,不但会被拒之门外,而且还会被门框撞得头破血流,元气大伤,有些人会因此而一败涂地。
正如我们去旅游时穿过山洞时该低头就低头,该弯腰就弯腰,低头更好走路,弯下腰来避免磕碰,走得过去又一胜境,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,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境界。
我们都是常人,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,不管昨天你是成功还是失败,都已成为历史,不能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。因此,不要沉溺于过去,把过去的一切都放下,卸下心头的包袱,才能更好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。
放下,并不是口头上的放下,是要在临终时正念现前,没有七情六欲,七情指喜、怒、忧、惧、爱、憎、欲,六欲是指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姿态欲、言语声音欲、细滑欲、人想欲,也有说法是求生欲、求知欲、表达欲、表现欲、舒适欲、情欲的意识,没有亲眷家属的爱别离苦,这才叫放下。
有人曾说过,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,我们降生到这里,其实是佛法中讲究缘分众生无缘不聚,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今生能够相遇,都是有着种种因缘的
第一因缘:业不重不生娑婆,来此消业
是佛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,准确来说又可以分为善业,恶业和无记业这三种。
第二因缘:还债
我们来这里的第二大因缘,就是为了还债。
首先,真的放得下吗?放下,可不是嘴上说说,也不是消极、逃避。放下,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,而不是放弃。
佛法中说的放下,实际是放下妄执,也就是说放弃一切错误的执着。错误执著,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、四大认为是,因此以假为真、以虚为实,念念不断,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,所以说是妄执
人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,生活得失看淡,尽心随缘,过去放下,现在珍惜,未来希望。拿得起,放得下,人生得失很正常;站得高,望得远,是非恩怨莫挂怀;想得开,看得透,生活困惑自然开。
一个人生命中的得与失,总是守恒的,我们失去了的,总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来。但是,到了最后归根到底还都是浮云。
佛法曾告诉世人,每个人都蕴涵着五欲,食、性、名、利、睡。从而,我们都习惯于拼命地向外追求这些东西,于是,执著,便在这种毫无止境的追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。
放下是不再挂碍于任何境界,不管是好是坏,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。我们着重强调的是,要放下内心的烦恼执著,并不是教人清闲散漫。
佛教我们放下,是放下烦恼,放下知见,放这些东西,不是放下工作,不是放下生活,连吃都放下了,那你不是饿死了?哪有这种道理。
放下,该放下的他没有放下,不该放下的他放下了。他把他的工作放下了,这不该放下的;该放下的,心里面的忧虑,心里面的牵挂,这个要放下。让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,除此之外,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,这才叫真放下。
人之所以会痛苦,就是追求的太多。人生在世,不可能事事顺心,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,其实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9 17:21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所谓看不破,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,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,才会感觉得难。所谓缘生,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,好比种子(),必须藉土壤、日光、空气、水分、人工、肥料和时间的缘,才能生长,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,不做事情,应该也有钱花。可是事实不可能,既不可能,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。
至于性空,是说万有都没有自性,或问既无自性,从何而生?这样说,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。是的,诸法的自性是有,不过不是个性(),而是体性(),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,其相不同,其体则一。荀子说:肉腐出虫,鱼枯生蠹,如明此义,对缘起性空的道理,自然就大体明白了。
所谓道,即是真空——诸法实性,一即因,二即缘,三即心(识心),由于识心使因缘和合,才生万有。好比说,饭桌上现在没有饭菜(),因为肚子饿了(),于是就去做饭(),才有饭菜出现(万有),如果说饭有自性,那就用不著煮,既然要煮,即可证明饭也是缘生的,了无自性。基于同一原理,证知宇宙万有亦复如是。因此缘起性空的理论都能成立。
诸法既然均属缘生,了无自性,则其生、住、异、灭,是必然的现象,而我们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也是必然的。如果我们应付万有的态度,好像应付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,就不会感到放不下。
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,当你出去旅行,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,因为你看破了——只要有钱,到处都有饭吃。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,广结善缘,到处都能得到善报,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。
虽然都说钱不是万能的,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。到了这个年龄不能不把钱当回事,但是也不能看得太重,钱多钱少,够花就好。拥有不同金钱的人,他们的欲望也会不同,但是幸福指数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。可能你是大款,可是你却为身体健康烦恼,我吃萝卜咸菜,但我身体倍棒可以接送孙辈上学,闲来可以逍遥遛鸟。
金钱地位可以给人们心里上的满足感,享受被人拥捧的优越感,但是做官是一时一地的,你不可能一直高高在上,你会有下台的那一天。那时,你会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,那种心理落差和挫败感,以前高朋满座,现在门可罗雀,那种滋味也不好受。另外,做官也是有风险的,如果放松了自我思想改造,犯了错误,跌下官职,那才叫晚景凄凉。
人生苦短,别明白的太晚,看破就是智慧可以让你清净,放下就是功夫让人自在。一个人的成熟稳健,不是心变老,而是繁华过后的淡定。人若是太在意得失,便会失去本心,丢失自我,所以人生在世,不求事事顺心,只求问心无愧便好。因果轮回,得失皆缘,人需得学会云淡风轻,看透放下,这一世认真修行老实念佛一成就。
很多时候,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,其实就是抱着无益的烦恼不放。也许,昨天你跟同事吵了一架,心中一直忿忿不平,再想到这个人以前对你的所作所为,心里更是生气?然后,你开始想要是过会儿遇到他,你该怎么做?不理他?还是给他一点颜色?
你继续想,若是他也还你颜色该怎么办?你要跟他硬拼吗?你甚至想到以后,你要怎么修理他。总之,你从过去想到未来,始终带着愤怒的情绪。
人世间有许多的状态和时空是无法超越、难以改变的,但生活本身又有许多精华存在于险象环生的环境之中,人们要学会从中发现这些宝贵的东西,人活着就要从痛苦中了解生活的真谛,从困难中取得生存的经验,善于超越苦难,达到自我满足的心态,这样才会领略到生活旋律的美妙。
佛法教我们要看破、放下,但是很多学佛人,在生活中学佛的时候,却没有在看破、放下这上面下功夫,放不下、看不破其实是业障。一个人能看破、放下,才叫修行。能放下一分,看破一分,修行也就提升一分。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真的,刹那生灭而已。
人这一辈子,说长不长,说短还真的就如弹指一挥间的功夫几十年就过去了,然后一缕青烟,一堆黄土就成了最后的归宿。这期间,一切生不带来,死不带走,无所谓得到也无所谓失去。看淡了,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;放下了,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。所以佛说: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
人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,生活得失看淡,尽心随缘,过去放下,现在珍惜,未来希望。拿得起,放得下,人生得失很正常;站得高,望得远,是非恩怨莫挂怀;想得开,看得透,生活困惑自然开。
有的人一听看破、放下,就认为是放下工作、放下生活,一心一意去修行,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了,因此认为佛教是消极的。到底是放下什么?看破什么?
人生,苦什么呢?为情苦,为钱烦,为人恨?一切苦的根源都是来自我们的欲望。你想要的越多,你就越苦。你越是想要而不得,你的内心就越苦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9 17:22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世间一切痛苦都是来自我执,一切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。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过于执着,让自己困在贪欲之中,心不自在了,人就不舒服,就会感到苦。什么是苦,看不开就是苦!
人生有八苦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。有些苦注定要发生,无可避免。世上谁能逃得了生死之苦。既然无法逃避,何不如淡然处之。
世间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缘字。缘来不拒,缘走不留。有些事是强求不来的。退一步海阔天空,看开点,放下些,你就会发现淸净心就现前了。一念放下,万般自在。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。
所以,看开点吧。众生皆苦,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。有些苦注定我们要去经历,有些苦就不用去吃了。苦非苦,乐非乐,别因一时的执着,让自己更苦。
如何放下?在行中修,行是生活、工作、应酬,在这里面学不著相。于世出世间一切法,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心就清净了。
一般人都非常执着有房有车的快乐生活,可是一般人的身躯尚不足两米,每日所食亦不过三餐,本来在此人间一切皆应随缘度过,但世人反以久住现法的执著,为衣食房舍等费尽心思。
如世上有许多人为了买房、修房、装潢,以及其它生活享受,耗尽一生宝贵时光。如是为了如蚁穴般的住所、受用,徒然浪费宝贵的暇满人身是否值得呢?毕竟此唯是坏灭法的本性,无有任何实义,所以为此而起惑造业实不值得。
有许多事我们都明白,都知道,能够看得破,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放得下呢?明知道饭吃得太多会发胖营养过剩,可是总是肚子饱了眼不饱;明知道烟酒对人体有害,却总是戒不了;明知道纵欲过度会危害健康,却总是对自己做不到节制,放不下,是因为太贪婪的欲望,有一句话说:欲壑难填,很多时候痛苦烦恼都是因为欲求不满。
我们今天什么地位?六道凡夫,没用上。怎么用?佛教导我们,见色不被色诱惑。色你看得清楚,如如不动。知道它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真相。
这样的真相,今天量子力学家看到了,我们没看到。量子力学家看到了,他还是放不下。放不下,我们知道烦恼习气不容易断,断了烦恼习气才证果。阿罗汉放下执着,他还有分别;菩萨放下分别,证菩萨果位;菩萨能把无始无明放下,就成佛了。
大乘经上说的佛法里头修行用功,不出看破、放下。真能看得破、放得下,你就入佛门了,真入门,不是假的,真的是释迦的弟子。功夫完全在笃行、完全在放下
等觉菩萨放下最后一品生相无明,就成佛了。究竟圆满,大功告成。说得容易,做起来太难!不要说这么多,一样都放不下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大乘经里面佛说,这五个是地狱五条根。我们对着外面的五尘境界见到、听到、接触到,起什么心?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
贪、瞋、痴、慢一般凡夫都有,那个是什么?是佛门弟子,经,他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跟境界接触,他因为有,所以他放不下;因为放不下,慢慢就加深。所以学了,没有别的,学了就要放下。
人们为什么对金钱如此执着,我想原因应该有四:一是源于生存的需要,没有钱无法生存,这是人们对于财富最基本的渴求;二是为了心理的安全感,对于未知的不确定性,让我们对于金钱的积累过度执着;三是为了享乐,认为有了钱就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;四是为了获得尊重,也就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中,得追求过上这个群体里的中上层生活,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荣耀感。
人们为什么对美色如此迷恋,这就是人的淫欲之心在作怪。淫欲心是烦恼的根本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为情,为淫,为欲而纠缠不清,不断造业,以至轮回。
在佛陀时代,修行人常修不净观,通过对身体不净的观察来断除对美色的贪恋。
佛说一切唯心造,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,都是自己一心一念的造作,都离不开有,因为有我,我就会把一切抓得牢牢的,世间之人都把财色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,得到了洋洋得意,得不到痛苦烦恼,这就是人生。
家有粮千担,也是一日三餐;有钱万贯,也是黑白一天;洋房十座,也是睡榻一间;宝车百乘,也是有愁有烦;高官厚禄,也是每天上班;妻妾成群,也是一夜之欢;山珍海味,也是一副肚腩;荣华富贵,也是过眼云烟。钱多钱少,够用就好。人丑人美,顺眼就好。人老人少,健康就好。
金钱权利爱情亲情等象孤雁都是无常的,你执着它们快乐,那它们将来就是你痛苦的根源。
人生不过百年,在时间的长河中,不过是弹指一瞬,什么得意失意,什么成功失败,什么痛苦烦恼,什么你的我的,时间到了,一切都会化作云烟,你不放手又如何,人生就是当无常来到时,还是你一个人走,谁也替代不了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9 17:22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破是对于事实真相清楚明白了,叫做看破,没看破是不明了,不清楚,清楚明白叫看破;放下是心里面不再牵挂,你才会得到清净心,你心里面有忧虑、有牵挂、有思想,你怎么会清净?看山、看水、看花、看草、看人、看事,看尽人间万象,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回过头来关自己的
心是我们的主人,主宰我们的人生,人要明心见性,才能看清自己,才能找到自己。因此,当我们在看尽世界奇观美景的假象之余,更要看自己的。能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,那才是人生的真相
放下,是一种心态的选择;放下,是一门心灵的学问;放下,是一种生活的智慧。放下压力,获得轻松;放下烦恼,获得幸福;放下自卑,获得自信;放下懒惰,获得充实;放下消极,获得进取;放下抱怨,获得舒坦;放下犹豫,获得潇洒;放下狭隘,获得自在……
所谓的放下,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、是非心、得失心、执着心。放下过去的烦恼,不担忧未来,不执着现在,你的内心就会平静。
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,不如放下。放下是一种坦然,不是无奈,更不是放弃,放下是一种大度,是一种彻悟,是一种灵性。唯有放下,才能得自由快乐,才能真正得解脱。
放下是心里放下,事没有关系,事没有障碍,最重要是你的心,心里头不再挂念,没有这个念头了。也就是说,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,名闻利养的念头没有了,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了,喜怒哀乐七情的牵挂没有了,贪瞋痴慢疑大幅度的降温,你往生就有把握,什么时候往生都没障碍。
净宗古大德常讲,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,正念就是阿弥陀佛。修净土的人,要常常想到字,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,一心念佛。
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,所以一定要放下,一定要舍弃;如果你真证明了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给诸位说,放下是太容易了!真正难的是看破难,放下很容易!看不破,实在讲就是放不下,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。
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六个字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要遵守的条件,必须彻底放下,你才能到极乐世界。这个世界一样东西不能有,任何一样,再小的东西,都会把你拉到出不了三界,脱离不了六道轮回,这比什么都可怜。
所以要放下,喜欢的要放下,讨厌的也要放下,不管你是怎么样,只要你有一桩东西,喜怒哀乐没有放下,你就去不了。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、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,善友恭敬;不善的道友,冤家对头,也要用善心接待。
人生几十年的时间,时光如影,一晃就过。我们在六道轮转了都不知道有多少亿劫了,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吃了多少亏,今生遇到佛法,遇到净土念佛法门,那真的是占了大便宜。人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能够赤裸裸来去无牵挂,才是真解脱。
我们学佛修行,要打掉妄想,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,一个一个打掉。从眼、耳、鼻、舌,身五识开始打,一直打到阿赖耶识,全部打掉,只剩下佛性为止。
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,穷人有穷人的欲望,富人有富人的欲望。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,但得到了新木盆后,她马上就要木房子,有了木房子,她要当贵妇人,当了贵妇人,她又要当女皇,当上了女皇,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,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,这就越过了界限,如同吹肥皂泡,吹得过大,必然爆破。凡事总有限度,一旦过度,必受惩罚,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,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。
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
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
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
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!
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
译文翻译
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
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功名是没法忘记的,从古至今的将领和丞相都在哪里,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;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财富是没法忘记的,活了一世,只恨积攒了没多少钱,等到钱多了的时候,眼睛一闭就离世了;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娇妻是没法忘记的,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的恩情,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;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儿孙是没法忘记的,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古来就有许多,但是有谁看见了那些所谓孝顺的儿孙呢?出自清代曹雪芹好了歌注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9 17:23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荀子说: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,怨人者穷,怨天者无志,失之已,反之人,岂不迂乎哉!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,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。怨恨是精神的腐蚀剂,抱怨无济于事,只能使我们在痛苦和烦恼中备受煎熬。
放下是一种心态,以万事皆可放下的心态做人也好,做事也罢,就会少一些猜忌,少一些不满,少一些争斗,高调做事,低调做人,生活起来不就自在轻松了嘛。佛法千言万语,总归一句: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
你知道的事情多,你忧虑、牵挂、烦恼多,你认得人多,你是非、长短多,不管修哪个法门,要想成就,统统要离开外缘,找个清净环境来修行。
人真是痛苦,每天都在烦恼中,还不知是烦恼;如果知道是烦恼,则烦恼便消灭了。譬如将盗贼错认做家人,则所有家财,都会被他偷走;如果知道他是贼,那他就自会逃走了。金不炼不纯,刀不磨不利。不在烦恼中经历过,一遇到烦恼之境,便让心神失所。要能识破它没有什么势力,发生劳忧心神的原因,都是我自找的。
经上说:若知我空,谁受谤者?今可以照例说:若知无我,烦恼何生?古德说:万境本闲,唯心自闹;心若不生,境自如如。
进入了解门,佛在经中讲的你懂了,知道什么是真的,什么是假的,什么是正,什么是邪,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这就是看破。实际上看破了,就会放下,看破就是进入了解门。懂了,真懂了进入了解门,他那行为行动,说的话做的事,就会相应,就会放下那些假的。
看破放下,实际上就是受持。你接受了自性里面纯净纯善的,觉悟智慧的教育,就是佛经。听经明理,懂了明白了,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见解,你修正过来了。
你看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知道什么是真的,什么是假的了嘛!什么是正,什么是邪,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了嘛!你还不把那些假的虚妄的,与自性不相应的,有生老病死,成住坏空的,把那些放下。
心愈清净功夫就愈深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妄想烦恼照样起来,那没用处,一定要看破放下,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,不是把责任放下,是把心里的妄念放下,烦恼、忧虑、牵挂放下。
过去的就过去吧!不要太计较。总想过去的事是不是有点愚痴?是非功过,转头空,心钻牛尖了,放下吧……未来的不要想,因为即使苦心设计,也不一定能发生,世界万事万物乃至生命依旧转头空,放下吧……当下就随缘吧!
菩萨说,越是争心越累,越是怨心越烦,越是恨心越气,为难了别人折磨了自己,学会放下才是善待自己,心静了,一切都好了,气顺了疾病就清了,想开了烦恼就没了,身体好了幸福自然就来了!
我告诉诸位:不用解决事情,别人说我们不好,嗯!我不好!直接接受,放下,就什么都解决了!菩萨!修行哪有困难?你就是抓不到决窍,拼命想要修行,你就死得更惨!直接接受,放下,就什么都解决了!
把握自心才是根本,一切唯心造,心要不动,本无所有,执着什么都是苦,放下吧……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。三心者,过去心、现在心、未来心。
生活愈简单愈健康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淡薄名利,养清净心。无论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,保持心地清净、平等,这就是真正的净土,心净则土净,真正的净土是在心里,现在居净土,将来定生弥陀净土,净土跟净土感应。
真正要想在这一生往生,心净非常非常重要,用什么方法达到心净?信愿持名,有真信,有真正的愿望想去,一心念佛,用念佛来净心,使心清净,清净心里一个妄念没有,有一个妄念心就不清净了。
如果这些拉杂东西还有,你就得多想想,你往生没有把握。这是愚痴,这是烦恼、习气。虽然极乐世界主张是带业,带业是指带旧业,不带现行。
最后一口气还没断,还有牵挂,那不就完了吗?所以,真正有把握,平时就淡薄,紧急关头心里只有佛号,除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,这个人决定得往生。
拿得起,是能力;放得下,是智慧
01
在人生的上半场,我们都不甘平庸,想要追求更好的,得到更多的,于是无惧无畏,披荆斩棘。
可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,很多时候甚至事与愿违,一头撞到了南墙,碎了的牙往肚子里咽。
人生到了下半场,要逐渐懂得:盲目较劲,苦的是自己;在埋头冲锋后仍追寻不到,就要学会急流勇退。
前段时间,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东子,他已经住院快一周了。
东子是个能干的人,他为了拼业绩,可以没日没夜的加班;为了订单,他经常陪客户喝酒应酬;只要老板分配了新任务,身体再不舒服,他也会扛着。
所以他晋升得很快,钱也越赚越多,但因为严重透支,身体给他开了一张罚单,垮掉的那晚,他还准备去一个酒会见客户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9 17:23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他躺在病床上,手头上的所有工作也被迫停下了,不得不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。
那天,他问我:我是不是拼得太过了?
人生在世,要主动争取,才会有想要的幸福,但操之过急,就会欲速则不达,反而弄得身心疲惫,满是伤痕。
一个人,总是对想要的东西拼命索取,拿起来是容易了。可惜,让他放下的时候,却怎么也不愿撒手。
可是,你想过没有,最终这些身外物都是要撒手的,无论你的经历多么灿烂辉煌,无论你富甲一方,最后,这些都是不是你的,最后你只能空手来,空手走,连片云彩你都带不走。
02
人生路上的鲜花、掌声,多数人都能闲然处之;但对于坎坷与泥泞,却很难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。
《后汉书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:
名士郭泰有一天看到路上有一个人背着个瓦罐走路,走着走着,这瓦罐突然掉到地上去了,哗啦一声,吓人一跳。
谁知那个行路人看也不看,继续走他的路,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。
郭泰看了觉得很奇怪,就主动上前问他:为什么你的瓦罐摔碎了,看也不看,弃之不顾,继续走路?
那人回答:破都破了,再看还有什么用呢?
郭泰觉得此人谈吐不凡,拿得起放得下,是个奇才,于是劝他进学。
书中记载此人叫孟敏,字叔达。孟敏求学十年之后,就名闻天下。
生活不易,患得患失不如顺其自然,纠结遗憾不如随遇而安。
学会释怀,平和自己的心态,如行云般自在,像流水般洒脱,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。
有句话说:人生最遗憾的,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,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。
对于生活,需要一份全力以赴的热情,对待任何事情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好,活出生命的精彩;同时,更需要一份随遇而安的勇气,选择了,努力了,坚持了,走过了,问心无愧就好,至于结果怎样,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。
适可而止是一门学问。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,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。快到极限时就要学会转向,给自己留点空间,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。
花看半开,酒饮微醉,此中大有佳趣。花开一季,人活一世,适可而止,浓淡相宜。
人生的幸福,一半在争,一半在随。只有懂得欣赏那半开的花,才是人生最美的体验。
03
拿得起是勇气,放得下是智慧。历朝历代,有多少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的事。如果能够放得下,至少能够保留一条命。
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,制作一种木笼,笼中放着食物。猴子伸进手去,抓住食物,手就拿不出来。
要想拿出手来,必须放下食物,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。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。
人有放下的智慧吗?有的人有,有的人没有。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,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,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,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,这就是人的弱点所在。
人生不管是苦恼还是快乐,是舒心还是纠结,都是源于自我心境,大可不必苦苦纠缠,黯然神伤。适当的放下,才会轻松,适当的留下,才会心安。
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,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要学会适时的放下。
人活在世上,有些东西,注定与你无缘,你再强求,最终都会离你而去。越是不能放下的,越容易失去。
放下是一种选择,一种智慧,一种明白,亦是一种结局。一个人拥有豁达的心境,不是没有烦恼,而是懂得放下。
人,只有识得宽容,懂得放下,以平常心对待生活,生活无处不是胜境。识得进退,懂得回归,以平常心对待人生,人生将无处不是坦途。摘自 《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》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2-12 19:14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地藏莲社

GMT+8, 2024-4-20 02:44 , Processed in 0.049109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