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莲社 》佛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767|回复: 3

末法时代如何才能“清净自性” 在无烦恼中才能展现

[复制链接]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发表于 2023-1-14 17:07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-10-18 19:25 编辑

末法时代如何才能“清净自性” 在无烦恼中才能展现
心性(citta-prak?ti,cittada),语义为心的本性、实性、自性、自体、本来、本然,意为心识本然如是、真实不变者,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、不可变易的性质,或心未被主观认识和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(心本然),或心体(心自体)。大体而言,对心性的具体解释,有心之真如理及真心二义。大乘空有二宗一般将心性理解为心识无我、空的真如理,大乘如来藏系经论及依此阐释发挥的中国台、贤、禅、密诸宗,则倾向于将心性理解为真心,即心的本然清净状态,或本来真实的心,或净化后的心,或心识结构中的真常不变者(功能或本体)
真心意义上的心性同义、近义词,有“本性心”、“性自性第一义心”、“真识”、“自性清净心”、“真心”、“心清净界”、“法性心”、“根本心”、“净菩提心”、“菩提心”、“如来藏心”、“佛心”、“本觉”、“本觉心”、“性觉”、“如来藏本圆妙心”、“阿摩罗识”、“一心”、“本心”、“中实理心”等,禅宗人称“自性”、“本来面目”、“秘密金刚体”、“心源”、“觉海”、“无位真人”等。
如《阿含经》,主张“心性本净,客随烦恼之所杂染,说为不净。”认为清净乃心的本性,是主,烦恼杂染外来,是客,从主客关系说心性本净。
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“一心”。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:真如、自性、法身、实相、佛性、法性、如来藏、圆成实性、本来面目、本地风光、大圆镜智等。
详解
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,不可思即禅宗的“动念即乖、心行处灭”,不可议即禅宗的“开口便错、言语道断”。
在此,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:心是无形相的,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。
大凡用来比喻心的,都是不得已,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,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,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。
试举一例,譬如以镜子比喻心,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,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,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;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,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;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,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。
圣人的心常寂常照,寂则一尘不染,照则遍觉十方。此心不住内,不住外,不住中间,三际空寂,而又无所不住,无物不照。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,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。究极而论,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,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?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,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。以此类推,或以宝珠喻心,或以虚空喻心,无论用哪一种比喻,其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清净,是指远离因恶行所致的过失烦恼,一般常用身、语、意三种清净。
自性,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。
【更正:诸法非有不变自性,诸法无自性,诸法无常。】
清净自性,是因为无烦恼而展现自有不变不改之性,于相离相之用,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【更正:“清净自性”,实际也是如同镜子般,对心的描述,但有描述,既已不对。清净自性,非在无烦恼中才能展现,清净自性于一切时一切事中时时展现,时时起用,无有不显不用时,无论是有所住还是无所住,都不能影响清净自性。】
窥基《异部宗轮论述记》解释部派的心性本净说云:无始以来心体自净,由起烦恼染,故名染烦恼,非心无始本性,故立客名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14 17:07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-10-18 19:28 编辑

《顺正理论》卷七二转述上座部等的心性本净义时,说本净的心性具体指非善非恶的“无记心”:本性心者,谓无记心,非戚非欣任运转位,诸有情类多住此心,一切位中皆容有故,此心必净,无染污故。如《胜鬘经》说有二法难可了知: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,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。
在凡夫众生位,自性清净者是心性,被烦恼污染而不净者是心相,心性与心相特别是其关系,甚为微细难知。由何知心性本净?因为: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,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。烦恼不触心,心不触烦恼,云何不触法而能染心也?如《佛性论》卷三引证这段话,意译为:善心念念灭不住,诸惑不能染;恶心念念灭,诸惑亦不染。
有漏的善心及不善心、烦恼,皆刹那无常,念念生灭不住,无其自性,皆与本来清净的本心不能有真正相触、相混合的关系,因此说凡夫心虽然被客尘烦恼污染,实际上烦恼并不能污染自性清净心。
《佛性论》称自性清净心为道谛,并说自性清净心之所以清净,在于人法二空,此心“本来妙极,寂静为性故,无增无减,离有离无,寂静相者,自性清净,诸惑本来无生”。
《入楞伽经》卷一谓“寂灭者名为一心,一心者名为如来藏”,意谓寂灭的心性名“一心”(绝对心),此心即是如来藏、佛性。如《楞严经》明言众生本有“常住真心性净明体”,此心即是如来藏。如《佛性论》卷四称“心清净界”名如来藏。
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卷一偈谓“如虚空净心”,卷四比喻佛法身自性清净体为诸烦恼客尘所染污,如虚空中净日月为厚密云烟所覆。如《央掘魔罗经》卷四比喻住于烦恼中的佛性如瓶中之灯,瓶破则现。如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卷十说自性清净心“犹如金在矿,不堪作金用,若炼成真金,能作庄严具”。
《大乘密严经》卷中偈云:心性本清净,不可得思议,是如来妙藏,如金处于矿。处于矿中的金,只具有炼成金的可能性,虽然具有金性却现实不是金,须经冶炼方能成为金;众生身中的如来藏、佛性、自性清净心虽然本性清净,但其心现实不净,须经过修行显现为清净。
《宝性论》卷一说如来之性乃至邪聚众生身中自性清净心皆“无异无差别”,喻如真金,本来无二。同论卷三说:
所有凡夫圣人诸佛如来,自性清净心平等无分别。
彼心于凡夫位有烦恼过失时、修道位功德时及成佛位功德清净毕竟时三时中“同相无差别”,如虚空在瓦、银、金三器中平等无差别。
《阿毗达摩大乘经》偈所谓由之有生死及涅槃的“无始时来界()”,亦即法界。如《佛说不增不减经》云: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,为众生故,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。
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卷十谓真性是佛与众生同具的“平等真法界”,法界(dharma-dhātu),义为一切法所依的因,乃终极实在,涵盖一切法,又即是一切法。如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云:一切众生六根之聚,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,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,所谓依一实境界故,有彼无明,不了一法界,谬念思惟,现妄境界。
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卷一偈云:地依于水住,水复依于风,风依于虚空,空不依地等;住烦恼业中,诸烦恼业等,住不善思惟,不善思惟行,住清净心中,自性清净心,不住彼诸法。
自性清净心,这个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,我们的本性,用一颗清净心来代表一切,简单讲,我们今天所用的就不是清净心,是多层次面的心,是世智辩聪的小聪明心;是妄想心,是贪心、瞋恨心、愚痴、批判,我们每天所生活的、大部分的都是活在批判里面,很少把自己调整成圆润,看到别人犯戒就嫉恶如仇,你这样子对你有什么好处呢?傻瓜!
佛才不是用这种心来对待一切众生的,佛如果说看到持戒的就赞叹得不得了;看到行为不正的就嫉恶如仇,那你说他还叫做佛吗?叫如如不动吗?佛会怜悯这些不持戒的人,佛赞叹持戒的人,但是在佛的心中,就永恒地远离这个对立的观念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-14 17:08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-10-18 19:28 编辑

我们今天如果用一个念头,是自性清净心,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会产生痛苦。如果你有清净心,你就具足四个清净的角度,你会慈、悲、喜、舍。
慈悲喜舍完全是透过清净心来的,你也不会思善,也不思恶,没有对立。你没有男相,也没有女相,那就不会被感情所束缚。你没有所谓的持戒相,也没有所谓的破戒相,那就是所谓无生无作。你的内心里面,既不贡高我慢,也不会太过自卑,那就卑、慢同时解脱了。这个自性清净心,简单讲就是绝对的平等,内无所著,外无所惑,能得自性清净心。
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,不可思即禅宗的“动念即乖、心行处灭”,不可议即禅宗的“开口便错、言语道断”。
在此,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:心是无形的相,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。大凡用来比喻心的,都是不得已,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,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,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。
《六祖坛经》·(参请机缘第六)中略举了十三个六祖慧能的入室弟子,法海师开悟篇中所问即心即佛是什么,六祖解释说不生不灭是心,是体用的实相,这是法海禅师大彻大悟的原因,而我们的自性清净心,就是真心本体。真心本体的自性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,志略的姑姑无尽藏、法达禅师、志道禅师都是用几十年的时间在读一本经,这其实就是他们的自性,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,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一件事。
六祖慧能在《坛经》中提到自性的说法有五十多处,他所讲的自性是人人所具有的,“一切万法不离自性”,一切现象的本体或者一切心相的体性就是自性,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”强调的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清静自性,肯定人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及驾驭能力,将大家向外求的心引向对内的自我审视。
修清净自性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一种对自身本体的修行,开启自我本身的智慧,不去执着外相、法理等,关注当下,让内心变得简单,让大脑变得清明。
当一个人脑子里想太多东西的时候,就不可能专注精神在一个事物上,思维会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,所以当一个人有太多欲望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和自己沟通,就很难整理出当前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,要做的事情是什么,如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中“要事第一”这一章节所提出的时间管理矩阵方法,不要去想那么多,专注第一象限紧迫且重要的事情,但不忘第二象限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,那么杂念和多欲就会减少,自然而然,手头上专注的当下事情也会更高效率地完成。
这就是一种对内心欲望的修正,如此反复,内心就会清静自性。内心清静时感官都会留在当下,此时的自己其实也是真正的自己,此时的心识也是自性的。
六祖大师悟道后云: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”所谓明心见性者,即见此不动不摇、不来不去、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,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。
自性清净的功德利益实乃不可思议,一个修行者若真做到了清净自性,那么他将毫无疑问地获得等持、总持、智慧、神通等功德。
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其实非常简单,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为一潭清澈宁静的湖泊,那么日月星宿、山川景致自然就能现于其中。同理,若心清净无染,一切功德又焉能隐没不现?伟大的佛教修行人无垢光尊者就曾讲过:五眼六通均需依赖清净安住之心而获得,如若心随外境,则无法断除分别念。若心海性湖纹丝不动,日月星辰定当不灭而显现。
你在大乘经典当中,只要看到「自性清净、离垢清净、得此道清净、生此境清净」,这样大乘的教、理、行、果,都是属于圆成实所收摄。
这四种清净,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「离垢清净」是我们的目标;但是「自性清净」,这件事情是很重要。这个法门你要会去运用它,对你自己破除障碍,有很大的帮助;你要不会用它,你破除障碍会比较吃亏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14

主题

3825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74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18 19:29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凡夫的阶位开始修行,我们已经通身的烦恼罪业、沾惹了很多的尘埃,才开始修行。有些人很快就从尘埃中跳脱出来,有些人这个尘埃他跳不出来,很辛苦,这是因为每一个人跳脱尘埃的善巧方便的运用,有所不同。
你看看大乘经典、历代祖师的开示,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,如果你先生起观照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先让心不要在外境的妄想中打转,先把心带回家,先把一直在妄想中缠绕的心,带回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个时候,再启动你的对治法门,你要念佛也好、持咒也好、持戒也好、修定也好,你会发觉妄想比较容易对治。
如果你今天在对治妄想烦恼的时候,没有把心带回家,就在这个烦恼的外境,在外围一直跟它作战,那你就很辛苦了!
我们可以把这种观念作一个会归:不管是调伏烦恼、忏悔业障,事忏、理忏的关键,就是你是不是知道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
就是说,烦恼跟罪业是无自性的东西。什么叫无自性呢?就是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。同样一个烦恼、一个罪业,到某一个人的心中,他觉得对治很困难,这个烦恼在他的心中缠绕,挥之不去;有些人他有烦恼罪业,但是他很快就能够突破、消灭,这就是你的善巧方便,就是你能够像《大乘起信论》上说的,经常能够「正念真如」,经常忆念你的自性是清净的,修习真如三昧,这样子的话,你在破除障碍这方面,有很大的帮助。阿弥陀佛!摘自 《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》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地藏莲社

GMT+8, 2024-4-24 16:09 , Processed in 0.044760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